重返“半夏” 导演毕鑫业的得与失

时间:2021-01-11 17:12:21阅读:4462
6月4日,第十六届“半夏的纪念”北京(国际)大学生影像展系列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1500人报告厅隆重拉开帷幕。在该日的开幕展映中,由90后鬼才导演毕鑫业于2011年创作的网络电影

6月4日,第十六届“半夏的纪念”北京(国际)大学生影像展系列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1500人报告厅隆重拉开帷幕。在该日的开幕展映中,由90后鬼才导演毕鑫业于2011年创作的网络电影《再见金华站》,在时隔七年之后,再次出现在“半夏”的舞台上。

重回“半夏”的,除了《金华站》,还有从传媒大学毕业六年之久的毕鑫业。作为豆瓣超高分系列剧《一起同过窗》的导演和编剧,毕鑫业卸下了商业化的成熟和小有成绩后的所有标签,欣然回到母校,与广院的师生们一起,重新审视自己当年青涩的“处女座”。

展映共播放了四部往届“半夏的纪念”的优秀作品。作为第九届“半夏”参赛影片的《再见金华站》是其中年代最为“久远”,也是唯一的一部故事片。它是毕鑫业在创作《一起同过窗》前,著名的“高考三部曲”中的第一部。在微电影盛行的时代,一经分享就获得了超过500万的点击量,也成为了当年人人必看的经典。

《金华站》作为压轴影片登场。现在看来,它“标清”的画质和“渣”一般的混音,相比当天展映的另外三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,都显得“格格不入”。但《金华站》真挚感人的故事,依旧获得了在场观众们的共鸣和认可,现场时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。放映结束,1500人报告厅内的掌声经久不惜。

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,毕鑫业被主办方邀请上台,接受来自母校师弟师妹和粉丝们发起的猛烈互动。一位同学问道,作为时下市场追捧的青年导演,看到自己曾经稚嫩的作品,有没有想过翻拍。毕鑫业笑称,在接到“半夏”展映邀请时,自己找出了《再见金华站》的工程文件,打算对画面和声音进行重新处理,但他最终放弃了这波操作。他表示,《金华站》有的正是那个年代那种技术下特有的“粗糙”,带有21岁时“不成熟”的毕鑫业的青春烙印。他想让自己每一个时期的作品就停留在它应该属于的“当下”。现场粉丝也对他的想法表达了肯定,并感谢毕鑫业的作品记录了每一个观众在每一青春时期的共同记忆。

还有细心的粉丝发现,《一起同过窗》中,主角们竞相参与的“五月的纪念”影像大赛正是以“半夏的纪念”为原型创作的,追问了毕鑫业对于“半夏”的特殊感情。毕鑫业坦言,作为“半夏”的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的曾经的学生,“半夏”是他梦想启航的地方。大一的他只是一个在“半夏”颁奖典礼上打追光的工作人员,羡慕着追光下手握奖杯的获奖者。大三时他创作了《再见金华站》参投了那一年的“半夏”,却最终与奖项失之交臂,成为大学时的遗憾。

但是今天,他和他的《金华站》以另一种身份回到“半夏”的舞台,在感谢主办方让自己圆梦之余,毕鑫业向台下同样怀揣“影视梦”的同学们,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。他动情道,正是当年的欣羡到遗憾,成为他逐梦的原点,激励他在后来的时间里一步步践行自己的初衷。他鼓励在场的师弟师妹们,无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,只有相信自己的创作,并用心讲述好故事,才可能会有被观众认可的那一天。

纵观毕鑫业后来的作品,从《我要进前十》到《腾空的日子》再到《一起同过窗》系列,每一部都能看到技术上明显的成长和进步,以及他在创作当下年龄段中独有的幽默和思考。但不变的,是他对个人风格一以贯之地坚守,和对讲好故事的坚持,形成了独有的“毕式喜剧”和毕鑫业标签显著的青春剧厂牌。

除了给同学们注入一剂“鸡血”,毕鑫业也大方地向在场观众送去福利,透露了从《金华站》到《同窗》一路走来的诸多隐秘细节和爆笑八卦,收获了在场观众的无数的掌声和欢笑。当然在被问到《一起同过窗》第三季的创作问题时,毕鑫业又再次像微博上的他那样“吝啬”起来,也引发了现场粉丝无限的期待和遐想。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